(上)
前 言
Dr.HansCorell
Dr. Hans Corell:在1994年至2004年擔任聯合國負責法律事務的副秘書長及法律顧問。
在過去十年間,全球經濟飛速演變。全球化處于演變的前沿,其基礎是在外國進口貿易的自由、投資的自由以及建立業務的自由。此次變革,從國內到國際,從本地到全球,都比我們開始意識到的更為激烈。
世界貿易發展迅速,外國直接投資(”FDI”)發展更快。1970年之前,世界貿易比FDI增長更迅速。然而,從1970年起,FDI的流動以超過全球范圍出口增長速度兩倍的步伐增長。FDI日益成為世界經濟的必要組成部分,并在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它創造了就業,提高了生產力,增強了出口,并且促進了技術和專有技術的轉讓。
有幾個因素可以解釋這一發展。世界貿易組織(”WTO”)的成立和烏拉圭回合談判降低了貿易壁壘。許多經濟體的開放使外國直接投資發揮了更大的作用。在歐洲,1993年內部市場的建立及其去年的擴張促進了經濟交流;A設施和技術的發展簡化了金融和經濟交易。
FDI促進了對世界市場、全球分銷渠道及其他網絡的進入。通常,FDI有助于發展中國家基礎設施(比如遠程通信系統、道路和機場)的改善,同時有助于當地勞動力的培訓及本土產業的發展。然而,這并不是說所有與FDI和全球化有關的現象都受到歡迎。許多國家擔憂失業以及外國投資者取得大部分國內產業。同時,在瑞典,我們對外資所有權的利弊爭論不斷。然而,通常來說,私人投資構成經濟發展重要的組成部分是一個廣泛的共識。這使得許多國家改變了它們先前對于FDI的保守態度,對外國投資者采取了開放和歡迎的態度。
對外國投資者而言,如下幾點對他們是重要的:一、以透明的方式持續放松管制,二、平等對待外國投資者,三、尊重合同。為吸引外國投資者,潛在的東道國愿意提供國際法律保障。該等保障通常規定在雙邊以及多邊條約中。東道國和外國投資者均可接受的爭端解決機制是該等保障的基石。國際投資仲裁為這一需求提供了答案。
幾乎所有的投資條約,無論是雙邊的還是多邊的,都包含了仲裁安排,以使東道國同意在中立的審理場所通過仲裁的方式解決某一國家與另一國的投資者之間可能產生的任何爭端。訂立許多包含此項同意的條約對案件數量產生了巨大影響,并對國際仲裁提出了新的和疑難的問題。
這正是本書要討論的內容。其目標并不是要解決所有問題,而是就這些問題進行討論并探索可能的解決方案。其尤其要討論在ECT爭端解決機制下的投資仲裁。盡管許多仲裁已經依據各種雙邊投資協定啟動,依據ECT提起的案件數量仍非常有限。不過它們在增長之中。
ECT下個案件在幾年前才被提起,現在已啟動了六個案件的仲裁程序,并且預計在接下來的幾年預計有更多的案件將被提出(譯者注:在本文翻譯之時,ECT案件已增長至88件)。這一發展彰顯了本書以及先前大會的重要性。
部分
能源憲章公約:不僅僅是一個多邊投資協定
GrahamCoop1
1Graham Coop,時任能源憲章秘書處總法律顧問。
引言
盡管能源憲章條約(”ECT”)起源于近期的1990年代初,條約今天已取得一定的聲譽。這當然部分歸因于尤科斯股東近來針對俄羅斯聯邦提起的備受關注的索賠。但是條約的成功也歸因于法律職業者(比如杰出的主席、報告員、評論員)的努力,他們——與觀眾一起——幫助2005年6月斯德哥爾摩的大會取得成功。
這件著名的案件,正如其他ECT項下審結的、提起的或將要提起的仲裁程序一樣,很自然地使條約的投資保護及爭端解決條款受到特別關注。但是這個條約——盡管是特定的工業部門的世界上個多邊投資條約(”MIT”)——作用被認為不只于此。本文的目的是將ECT及其發展進程作為一個完整的整體呈現。
本文分為三個部分。
首先,本文將回顧ECT的歷史背景,尤其是條約的政治和歷史背景。
其次,本文將考察ECT的四根支柱——貿易、過境、能源效率和投資。條約的爭端解決機制呈拱形覆蓋這四根支柱,隨后的LaurentGouiffes的文章將論述這一主題。
后,在條約發展進程的背景中,本文將對能源憲章秘書處的結構和職能進行簡要討論。
1. 《能源憲章條約》歷史背景
在柏林墻倒塌和隨后蘇聯解體后,ECT在1990年代初期應運而生。歐洲和世界政治產生的根本性變革重新燃起了西方世界和前蘇聯國家間的能源合作的空前興趣。在這種背景下,人們相信只有政府間框架才能提供促進投資以及保證能源貿易與過境所需的法律穩定性。除了這些根本目標外,促進能源市場改革和提高能源效率也受到了特別關注。
ECT是一個連貫整體的相關文件的一部分,這些相關文件通過一個進程持續發展和更新,這個進程被稱作能源憲章進程(“憲章進程”)。該進程的基礎是一個政治宣言,即《歐洲能源憲章》,以及四個法律工具性文件。
為了成立歐洲能源共同體,荷蘭政府首相RuudLubbers在1990年6月在都柏林召開的歐洲理事會議上首次提出了該憲章進程。
該提議在歐洲和世界地理政治史上的關鍵時刻提出。蘇聯解體終會使一度集中控制的、從中亞延伸至東歐的能源過境體系破裂。同時,里海區域新開放的資源為渴求能源的歐盟帶來了一個終加強長期能源安全的機會。這既會造成潛在困難,同時也會創造機會。對這些能源資源的持續和進一步開發需要西方大量的投資。此外,為避免全局混亂,前蘇聯的政治分裂在某種程度上需要修補!癓ubbers’Plan”應運而生,歐洲希望通過該倡議提升(自然是在與美國的競爭中)在后蘇聯時期在能源市場的地位2。
2應該注意的是,歐洲能源憲章的簽署以及隨后的能源憲章條約的談判是在烏拉圭回合談判(1986-1994)的背景下產生的,WTO的創建是烏拉圭回合談判的結果。并且,它在29個OECD國家間旨在締結關于投資的多邊協議(MAI)的談判終失敗的幾年前進行的。
在該倡議后,《歐洲能源憲章》(“憲章”),作為一個政治宣言,于1991年12月由56個國家在海牙簽署。憲章代表了在發展開放和能源市場的原則下,在能源領域合作的政治承諾。它倡導為在非歧視基礎上為鼓勵私人投資流動和私營企業參與而創造條件。后,憲章確認了尊重國家對于自然資源擁有主權的原則,并承認了環保和節能政策的重要性。
更重要的是,憲章強調了為參與者之間的能源合作建立一個具有約束力的國際法律框架的需求。在早期階段,所有的參與者都意識到一個有法律約束力的協議的重要性,因此,在1991年后期開始了對ECT的談判3。談判方包括超過50個代表,他們背景迥異,觀念和利益也各不相同。為了反映這一點,尤其是為了反映美國、加拿大、日本和澳大利亞所展現的興趣,作為憲章標題一部分的“歐洲”一詞,在條約標題中被拿掉了。在之前并沒有類似類型協議的談判經驗。盡管如此,在相對較短的三年內,談判順利完成。
3ECT(開始稱為基本協定,后重命名為基本協議)稿始于1991年9月(8/91-BP2)。
ECT于1994年12月17日在里斯本簽署,并于1998年4月16日生效。截至2005年11月30日,51個國家(外加作為區域性經濟一體化組織(即“REIO”4)的歐洲共同體)已簽署該條約或成為該條約的締約國,46個國家已完成批準或加入程序。5
4區域性經濟一體化組織在第1(3)條中被定義為:“是指由國家組成的組織,它們讓渡了對某些事項的權限,其中部分受本條約的制約,這包括授權在這些事項上做出有約束力的決定的權限!痹诤炇餎CT時,在歐洲法下,關于其主體事項的權限是由歐洲共同體和其成員國共享的。因此,為實現法律確定性,歐洲共同體與其成員國都為自身簽署和批準了條約。歐盟(根據1992年2月7日在馬斯特里赫特簽訂的歐盟條約,歐盟是歐洲共同體的繼任者)是ECT中的REIO方。5ECT現在共有53個簽約國,其中包括阿富汗、阿爾巴尼亞、亞美尼亞、澳大利亞、奧地利、阿塞拜疆、白俄羅斯、比利時、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保加利亞、克羅地亞、塞浦路斯、捷克共和國、丹麥、愛沙尼亞、芬蘭、法國、格魯吉亞、德國、希臘、匈牙利、冰島、愛爾蘭、意大利、日本、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拉脫維亞、列支敦士登、立陶宛、盧森堡、馬耳他、摩爾多瓦、蒙古、荷蘭、挪威、波蘭、葡萄牙、羅馬尼亞、俄羅斯聯邦、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亞、西班牙、瑞典、瑞士、塔吉克斯坦、馬其頓、土耳其、土庫曼斯坦、烏克蘭、英國、烏茲別克斯坦,以及歐盟。
如上所述,除了憲章宣言,還有四個有潛在法律約束力的工具性文件。事實上,其中前兩個文件在目前具有法律約束力。它們是1998年4月生效的《能源宣言公約》本身,以及《能源效率和相關環境問題議定書》(”PEEREA”)。PEEREA也具有法律效力,但是其義務具有“軟法”性質,而非強制性的。另兩個有潛在法律約束力的文件是《能源憲章條約貿易條款修正案》(常被稱為“《貿易修正案》”)以及《過境運輸議定書》!顿Q易修正案》將于獲得所需的35個批準書或加入書時生效6,同時,如下文所釋,《過境運輸議定書》仍在談判之中。
6截至2005年11月30日,28個批準書已交存。批準和加入的新信息,讀者可參考能源憲章網站“成員”一欄,www.eter.org.
《能源憲章公約》是其領域的先驅。它是的,同時涵蓋了國際能源合作的所有形式,即投資、貿易、過境運輸和能源效率。同時,它也是促進和保護外國投資的有約束力的多邊協議,包含了所有重要的投資問題,并提供了高標準的保護,包括一個成熟的爭端解決機制。值得注意的是,在貿易領域,條約的附加價值是它為尚未成為世界貿易組織(”WTO”)成員的締約國提供了一個成為WTO成員的過渡步驟。
此外,ECT設立的機構,尤其是憲章大會,為成員國之間就國際能源合作的各方面提供了一個非常寶貴的持續的討論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