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故里“石倉”變“煤倉”
在兩河口鎮白廟嶺村,有一個土地貧瘠、石山遍布的地方,當地人將這里形象地稱之為"石倉";蛟S沒有人會想到在這分文不值的亂石下面卻埋藏著滾滾"烏金"——煤炭,直到1997年一個名叫吳海泉在這里興辦煤礦,開采出了煤炭,外人才知道昔日貧瘠荒蕪的石倉是蘊藏著巨大財富的"煤倉"。經過多年的發展,吳海泉在石倉創立的海泉煤業公司已經發展成年開采量3萬噸、年產值過千萬、創稅近百萬的私營企業,成了遠近聞名的黨員企業家。他自從事煤礦開采以來,始終勤勤懇懇,艱苦創業,潛心鉆研,狠抓管理,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同時情系人民群眾,熱心公益事業,為兩河口鎮社會經濟發展做出了應有貢獻,展現了一名共產黨員的優秀風采。在該鎮還流傳著這樣一句話:"黨員建公司,石倉變煤倉"。
不甘平庸,下海創業
吳海泉,1962年出生,兩河口鎮天池埡村人。1988年起他開始為宜昌市土管局開小車,在那個年代能為政府部門開車,就意味著拿到了"鐵飯碗",是一份人人都羨慕的好工作。手捧著人人羨慕的"金飯碗",他卻認為與其守著一成不變的工作,不如自己出來闖一闖,或許能開創出一片新天地。伴隨著九十年代初期"下海經商"的滾滾朝流,他毅然辭去了小車司機的工作,跑起了個體運輸,他迎來了事業的次轉折,也掘取了 "桶金"。在跑個體運輸的這些年里,他深深體會到了個人創業的艱難,遇到跑長途更是沒日沒夜的工作,辛苦程度可想而知。但是,吳海泉并沒有被困難壓倒,而是以百倍的熱情投入到事業之中。多年的駕駛生涯讓他看到了多彩的世界,鍛煉出了他敏銳的洞察力,鍛造出他處變不驚的膽略,也鑄就了他奮發進取的精神,為他今后事業的發展打下了基礎。經過幾年的艱苦奮斗,吳海泉不僅獲得了不少經營管理的經驗,也積攢下了一些財富。隨著越來越多的人跑起了運輸,吳海泉認為他應該開始另辟蹊徑,尋找新的事業起點。
敢為人先,興辦煤礦
在兩河口鎮一直流傳著石倉有煤炭資源的說法,但是面對光禿禿的石頭山,水、電、路均不通的環境,一直沒有人敢在這里投資開發。但是吳海泉卻認準了目標,經過深思熟慮,決定在石倉開采煤炭,做一件別人想干但是又不敢干的事業。1997年吳海泉利用這些年攢下的一些積蓄,再加上四處籌集的一些資金,在石倉辦起了煤礦,走上了艱難的創業之路,迎來了人生的第二次轉折。
創業之初的艱難可想而知:資金匱乏的他不得不一家一家跑銀行尋求貸款,不得不四處說好話找人借錢;缺少技術,他又專門前往宜昌、武漢等地向專家虛心求教,高薪從外地聘請經驗豐富的礦長,確保煤礦安全生產;煤礦不通公路,采出的煤運不出去,他先后花了幾十萬元修通了進礦道路,不僅為自己的煤礦服務,也方便了周邊百姓的出行。
吳海泉的堅持和執著沒有白費。轉眼到了2003年,隨著國際原油價格的不斷攀升,此前一直疲軟的煤炭價格也一路走高,國家對煤炭等行業的貸款限制也逐步減少。良好的外部環境加上自己的不懈努力,吳海泉的事業走出了寒冷的冬天,迎來了溫暖的春天。面對事業的崛起,他躊躇滿志,信心百倍;他矢志不渝,艱苦奮斗;他摸門路,找出路,潛心鉆研管理經驗,不斷學習和積累,從而創出了一套堅持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并重、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兼顧、安全生產與職工利益統籌的管理模式。他不斷增加資金,加大安全投入,改善安全設施條件,提高礦工待遇,贏得了職工、群眾的一致好評。
自開辦石倉煤礦以來,累積創稅200多萬元,安置農村富余勞動力600多人,他帶領全體職工齊心協力、同甘共苦,使得煤礦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逐年攀升。目前,石倉煤礦正在實施年產量6萬噸的擴能改造工程,明年竣工驗收投產后,滿負荷生產時年產值可達到2000萬元,為地方創稅200萬元。
心系群眾,回報社會
吳海泉不僅是一個合格的企業家,也是一名優秀共產黨員。1998年到2003年還在天池埡村(原鄭家院村)任過村干部,其間還當過3年的村主任。5年多的村干部工作經歷,豐富了吳海泉的人生閱歷,也讓他深知百姓生活的艱辛。盡管吳海泉后來辭去了村主任的職務,但是他沒有忘記服務群眾、回報社會。每當村里有苦難黨員群眾需要幫助,他總是在時間伸出援助之手;每當有貧困兒童面臨失學,他都會盡力解決學費問題;每當村里有道路需要維修,他都會無償地調派機械施工……。這一切都因為他沒有忘記自己入黨的誓言,踐行著為人民服務的承諾,履行著一個成功企業家的社會責任。這些年來,他扶危濟困、捐資助學已累計花費數萬元。他的善舉受到了本村外鄉的稱贊。
"黨員建公司,石倉變煤倉",這是吳海泉將一名共產黨員崇高的思想境界和一個現代企業家積極進取的精神風貌結合的高度概括,是他個人實現人生價值的真實寫照,也是全鎮私營企業家致富不忘回報社會的一面旗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