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C35導讀: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作政府工作報告時說,中國制造業規模躍居全球首位,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3.4%,成為國民經濟重要先導性、支柱性產業。
“這是政府工作報告對‘高技術制造業’給予的高度評價,意味著中國制造業‘含金量’建設取得了明顯成效。”國家發改革委對外經濟研究所所長張燕生說。
工業和信息化部和中國社科院去年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中國制造業產值超過美國,成為世界制造大國。編輯分析認為,從中共十八大報告提出“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先進制造業健康發展”,到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強調“高技術制造業”,二者一脈相承,是對國民經濟主導產業發展的準確判斷和前瞻部署。
兩會前夕,德勤全球制造業組織與美國競爭力委員會聯合發布的《2013全球制造業競爭力指數》報告,顯示中國的制造業競爭力指數在當前及未來五年均位居榜首。
近幾年來,中國政府對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做出了一系列部署,從而為制造業升級開辟了發展空間,科技創新對產業發展的貢獻度不斷提升。
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說,過去五年,清潔能源、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高端裝備制造等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快速發展。
身處市場前沿,許多企業感同身受。遼寧福鞍集團公司準確判斷歐洲對發電設備更新換代的需求,投入近億元進行技術更新,從而不斷推出適應市場的新產品。
“歐債危機對于創新能力不足的企業是‘危險’”,對于我們則是‘機遇’。”福鞍公司總經理呂世平說,去年企業60%訂單來源于海外,阿爾斯通、通用、東芝等大公司都成為了用戶。
盡管高技術制造業發展取得了巨大成果,但“大而不強”的現實也不容回避,在一些領域仍然是跨國公司控制著核心技術。
從8億件襯衫換一架空客飛機,到討論為什么沒有自己的“iphone”,中國雖然成為世界大工廠,但一些領域仍是產業的末梢或是一道工序。
編輯分析認為,只有不斷提升創新力,企業才能立于不敗之地。“也許有一天,我們不做模具,變成3D打印、機器人、RFID、云計算等為模具工業咨詢服務的大平臺。”
由此看來,高技術制造業將會助推中國模具產業結構調整。中國正在迎來“劉易斯拐點”,人口紅利消退,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的模具制造業必須轉型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