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煤炭產能過剩,直接燃燒比例過大、污染嚴重已經是不爭的事實,必須清潔化利用。我們必須尊重現實,煤炭企業應當堅定信心發展現代煤化工,不是該不該發展的問題,而是怎樣更清潔、更利用的問題。 由單一燃料向燃料與原料并重發展 “由于大氣污染問題越來越嚴峻,燃煤污染越來越受到關注,低效率的煤炭直接燃燒越來越受到限制、分散型用能需求將快速被清潔能源所置換和替代,煤炭需求的增長空間越來越小。” 張紹強認為,“隨著現代煤化工技術的成熟和產業化,以及我國油氣自給能力不足,給煤制油氣和油氣化工產品開拓了新的發展空間,改變煤炭由單一燃料向燃料與原料并重發展正逢其時! 張紹強認為,做好頂層設計,積極規劃建設和發展煤化電熱一體化項目。改變“十一五”時期現代煤化工示范項目產品單一、配套小規格自備電站的單一煤化工的發展模式,提高現代煤化工的能效和資源利用水平。 張紹強同時提出,發展現代煤化工應首先做好既有資源的高質、利用,切實避免低質、低效使用,減少污染和浪費。 目前,我國現有煉焦6億噸,每年煉焦產生的焦爐氣逾2000億立方米、內含大量的甲烷和氫氣,煤焦油1200多萬噸。 “這些副產品如果不用,是極大的污染源,現在大多被處置性利用,低質、低效、低價,可惜。 煤礦瓦斯主要的成分是甲烷,我國每年抽放瓦斯逾100億立方米、通風排放瓦斯逾200億立方米,大多數沒有得到有效利用,造成的“隱形”大氣污染嚴重,甲烷是嚴重的“溫室效應”氣體,其溫室效應是二氧化碳的21倍。 “我國不缺發電能力,這些小發電本身不穩定,是‘垃圾電’,電網并不需要。同樣,我國也不缺大規模生產合成氨、甲醇的生產能力,我們短缺的是‘甲烷-天然氣-CNG-LNG’資源。” 隨著技術的進步,大規模煤制合成氨-尿素、甲醇已經成熟、可靠。但是我國采用天然氣為原料生產合成氨超過1000萬噸、生產甲醇超過850萬噸,采用焦爐氣生產甲醇930萬噸、生產合成氨逾100萬噸,還有大量的蘭炭和電石尾氣,這些氣源完全可以置換出來供民用。 “我們寧愿建設數千公里的管道、花著高價跨國進口,也不很好的利用這些相對‘零散’的寶貴資源,這是政策上存在問題! 不能只搞單打孤立發展模式 我國現代煤化工產業發展才不到10年,5大現代煤化工產品的生產工藝和技術裝備都還處于示范、升級示范和改進完善階段,形成的產能很少,但規劃建設的熱情較高。除大型煤制甲醇因投資較小、工藝流程較短、技術相對成熟,產能較大外,到2013年底,煤制油才形成產能158萬噸、煤制天然氣不足40億立方米、煤制烯烴176萬噸、煤制乙二醇130萬噸、煤制芳烴只有11萬噸。 針對煤化工“遍地開花”的現象,張紹強認為,發展現代煤化工必須因地制宜、與企業自身條件緊密結合、統籌規劃。 “現代煤化工也不是的,必須與煤炭開采企業整體效益大化統籌考慮,不能只搞單打孤立的發展模式。” 他舉例說,現代煤化工的核心是煤氣化,必須充分重視自身煤種、煤質與氣化爐型的匹配問題,充分重視高硫煤、高灰煤、褐煤這些煤種的煤化工發展,不宜一窩蜂都采用優質煤進行煤化工。 再則,現代煤化工工藝過程中要產生和使用大量各種壓力、溫度等級的蒸汽、排放大量廢熱、廢渣和廢水、消耗大量電力,應以循環經濟的理念、上下游資源的銜接通盤考慮產業鏈條的布局。 此外,張紹強還提醒煤炭企業,發展現代煤化工切忌貪大求洋,應努力發展各種經濟、實用的煤制油氣產業。 “發展煤化工市場容量大的產品還是燃油和清潔燃氣,其它化工品雖然目前也有一定的缺口,但是畢竟數量有限,按照目前的投資能力和沖動,要不了幾年各種細分產品的產能就要過剩,一旦產能過剩,造成的損失將巨大! 我國褐煤、長焰煤等高揮發分的低階煤占比較大,本身需要就地提質加工后才便于長距離運輸,所以通過中低溫干餾這種相對投資較少、工藝不太復雜的工藝路線,對高揮發分低階煤進行中低溫干餾,也可以獲得大量的油氣產品,既殊途同歸,得到油氣產品、又對低階煤進行了提質,更重要的是它不但不再需要消耗大量的水資源,還能夠回收利用褐煤、長焰煤中的水資源,避開了煤化工大量耗水“瓶頸”的制約,一舉多得,應該是更需要加強發展的方向。 “但是就因為中低溫干餾相比較而言較‘土’,反而得不到重視,這是一個短視的現象。”張紹強特別強調。 四個“瓶頸”一定能得到解決 “脫鹽、脫酚都有不少很好的技術,煤化工污廢水處理技術基本成熟,并不是技術空白,關鍵看你是否要真正治理!睆埥B強認為,現代煤化工涉及的水資源、能效和污廢水和碳排放四個“瓶頸”,一定能得到較好的解決。 由于我國煤炭產地大多干旱缺水,在這些地方發展煤化工水資源確實不富裕,但是隨著技術的進步和工藝的優化,現代煤化工耗水將大幅度減少,除工藝耗水外,冷卻用水可以空冷、油冷和廢水循環利用,至少比現有首套示范工程耗水降低50%以上。 “煤化工轉化是解決自然資源品種短缺問題,部分轉化的能效損失是必須承受的,按照現有的產品全生命周期分析,能效并不像一些傳聞的那么低,隨著工藝技術的成熟和優化,能效還有進一步提高的潛力,不能一概而論。”張紹強認為。 “關于碳排放問題,要辯證的看待。”張紹強認為。“物質不滅是公理,你只有煤炭這種資源,它的屬性誰也不可能更改,煤化工生產中的工藝碳排放比例有限,大多都轉化在產品中,即使有部分二氧化碳排放,也是高純度的,可以作為產品加以進一步的利用。這比把煤炭分散到社會千家萬戶散燒所造成的污染,治理成本要低得多,數量也少得多,關鍵在能效,從全生命周期分析,因為煤炭燃燒效率的關系,可能終端能效更高,排放強度更低一些! “不能只看中間某一段的排放多少就加以否定或肯定。這需要科學的態度!”